世有壶翁,乃壶公谢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医。为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因其诊病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壶翁传医术于费长房,而费乃东汉时名医。历代医家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医者仁心,便有悬壶济世之说。药者丹心,因为药用的根部肉紧而丹,民间称其为“丹心”。一片丹心在治病,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丹参。
丹参药用其根,因其根皮赤而肉紫(发汗)且形状似参,并且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而得名丹参。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后历代本草均有论述。《吴普本草》谓:“丹参,一名赤参,茎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治心腹痛”。《唐本草》谓:“此药冬采良夏月采虚”,《图经本草》谓:“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杆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五月采,暴干”。《本草纲目》谓:“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所载的丹参均为《药典》收载的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根。
丹参的有效成分与采收季节相关,分根繁殖和插扦繁殖的丹参一般在当年11月上旬即立冬后采收,种子育苗的丹参一般在第二年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收获。收获前先除去地上茎叶,开一深沟使参根露出,顺畦挖出完整根条,防止挖断。挖出后剪去残茎。如需条丹参可将直径0.8厘米以上的根条在母根处切下,顺条理齐,暴晒,不时翻动,7-8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暴晒至干,装箱即成“条丹参”。如不分粗细,晒干去杂后装入麻袋者称“统丹参”。
北方加工法多是采挖后晒干即可。
南方加工法如下:
晾晒:在阳光下先晾晒至半干。
发汗:将晾晒至半干的根条集中堆闷,堆闷5天后再晾2天后进行倒堆,即内层和外层交换位置,使整个参堆“发汗”均匀,然后加盖芦席继续堆闷内部发热,至根条内心由白色变成紫黑色时即可。“发汗”是丹参的传统加工方法,其加工过程主要是采用堆闷的方法使其内部水分向外扩散以利于干燥。将“发汗”好的根条摊堆,晒至全干。
修条:用火燎去根条上的细须根,整齐地放人竹篓内,轻轻摇动,使其相互撞擦,除去根条上附着的泥土及未去掉的须根,即成成品,要求水分含量为13%以下。
中药采集后除了少数为新鲜药用(鲜生地、鲜白茅根、鲜芦根等)外,绝大部分种类都要去除水分,经过产地加工形成的中药材就是我们药店销售的中药饮片的原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中药饮片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国内中药材需求旺盛,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近年来往往是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基本上药店每次采购回来的货都是有差距,导致质量不稳定。“发汗”是常用的传统中药产地加工方法之一,主要是有利于干燥。近年来市场上存在很多需要发汗而没有发汗或未发汗完全的药材,其颜色和性状与发汗完全的药材有很大区别,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2010版《药典》收载有玄参、杜仲、茯苓、厚朴、续断等药材按规定其产地加工方法为“发汗”,中药材经发汗后不仅有利于缩短干燥时间,也会改变药材外观质量,而药材外观质量的改变多是伴随着其化学成分的变化。丹参经发汗加工后,酚酸类和菲醌类成分的含量均有增加,丹参发汗后药材变为紫红色就与丹参酮ⅡA的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因为如果是晒干或者阴干丹参是白色的,所以大家在药店销售发汗之后的丹参一定和顾客解释清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中,晒干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个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最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烘干为宜。
丹参味苦而性微寒。归归心、肝经,可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等。
五参者,五色配五脏。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药也。丹参气平而降微寒,味苦色赤,入心与包络。破宿血,去瘀而新生血,堕死胎为去瘀,养血可安生胎,若风寒湿热袭伤营血,则经水不调。先期属热后期属寒。又有血虚、血瘀、气滞、痰阻之不同。大抵妇人之病,首重调经,经调则百病散,除烦热,功兼四物,为女科要药。人谓之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实则为淤血去而新血生之义,称其同四物有过誉之嫌。
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排脓止痛功偏速,长肉生血效可期。其所以疗风痹去结积者,亦血行风自灭,血行则积自行耳。盖之丹参主要是四用,一是心肌缺血之冠心病;二是脑缺血之脑供血不足及中风后遗症;三是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四是改善微循环,促进肝、骨、皮肤等多种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在“参”界并不如其他之如人参西洋参等知名,但在中医界有一句名言:“一味丹参,气死名医”。本草备要》有调经脉,除烦热,功兼四物。《本草汇言》载其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多瘀”、“瘀生怪病”,《素问·调经论》中有“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之论,清代名医叶天士亦有“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之说。《本草汇言》中记载最为详细,“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癥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运用丹参祛瘀生新,行而不破,有补有散,能集养血、活血、化瘀、止痛、生新血于一体,性味平和且功效显著。
丹参临床应用常以为主,配三七、西参、真降香、鸡血藤等药来治疗冠心病之心悸、心痛等症有较好效果;其他应用如治疗胸肋疼痛、癥瘕结块,以及月经不调、经闭经痛亦是具有良效,常与川芎配伍应用;治疗胸腹疼痛之气滞血瘀配砂仁、檀香、郁金等;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身发斑疹,神昏烦躁,常与地黄、玄参等同用;用于血虚之心悸怔忡、失眠,常与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同用。
丹参非常适合去除黑眼圈,黑眼圈缘于微循环障碍,化瘀之功其作用点就在微循环上。一般熬夜失眠会得黑眼圈,更多的是微循环不畅通,眼皮周围的皮肤最薄所以一旦微循环出现状况就会通过黑眼圈表现出来。《妇人明理论》中有:“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女性血虚不是绝对的缺血,而是有血但血脉不通,循环被瘀滞血不能养身而导致血虚,丹参正对此症,而这也正是黑眼圈成因,可以每次单味药12克泡水即可。另外可取丹参粉适量,于睡前以小杯温酒或淡盐水送服,对各种月经不调有特效,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忌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血管弹性会逐渐变差,血管内膜会越来越粗糙,进一步阻碍心脏和大脑血液供应,重者造成血管堵塞引发心梗、脑梗。因此保持血管弹性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标志之一。丹参是强心良药,对血管大有好处,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率、改善心肌缺氧之功效,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悸等症状有作用。
丹参中主要含有丹参酮和丹酚酸两大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抗过敏,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多种药理活性。而重要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丹参酮ⅡA在丹参的细根、须根、根皮中含量最高,丹参酮ⅡA能降低血粘度使红细胞解聚,进而可以溶栓。我们药店的丹参饮片基本上都是丹参根部粗壮的部分,其它含有大量有效成分的细根、须根、茎叶这些部分产地有可能当成废物扔掉了,实在是极大的浪费,建议药厂可直接收购,可谓低价高质何乐而不为?我们所学教材上一般都是粗壮者佳。
丹参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病常用的重要原料,是活血祛瘀的良药,与心脑血管关系密切的制剂特别多,常见的有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用历史悠久且用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之一。丹参在我国资源丰富,产地主要有山西、湖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多为野生品,栽培品以四川中江产者最良。
野生丹参鉴别要点如下:呈圆柱形,稍弯曲,表面呈砖红色,粗糙,具多数纵沟或皱纹,有须根痕,外部栓皮常鳞片状剥落,皮层有时开裂,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疏松有裂隙,皮部棕渴色或砖红色,韧皮部狭,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以条粗壮、色紫红者为佳。
丹参种质资源丰富,全国各地具有在生物学性状、根系性状等方面各具特点的丹参栽培类型,有原变种丹参、单叶丹参和白花丹参。
白花丹参为丹参的白花变型,属于珍稀濒危药。《山东中草药手册》载有:我省有一种白花丹参,形态与丹参极相似,仅花为白色。白花丹参除具有丹参的作用和用途外,对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独特疗效,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紫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云南鼠尾草根。该品是云南长期作丹参药用的品种之一,收于《云南省药品标准》。因其根较《药典》收载的丹小,又主要产销云南,故又称小紫丹参、小丹参、滇紫丹参、滇丹参。紫丹参(云南鼠尾)主要分布于云南东部、中部至西北部。生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坡、草地、林缘、路旁灌丛或疏林干燥地。《滇南本草》谓:“丹参,味微苦,性微寒。色赤,入心经。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生新血,去瘀血,安生胎,落死胎。一味可抵四物汤补血之功”。经考证其原植物为云南鼠尾草即今《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的“紫丹参”。
丹参用水浸泡的方法进行鉴别,正品丹参根浸泡后的溶液无色,药材稍膨胀,颜色稍微变浅。丹参伪品甘薯干燥须根染色加工品用温水浸泡后水溶液显红色,药材变为淡红色。丹参的的水溶性在365nm紫外灯下观察显示亮蓝灰色荧光,而伪品甘薯根无此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