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瓤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河南义马:千年石佛古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10:22:05    

义马:千年石佛古村

  1. 优越的区位条件

石佛村位于义马市东南部,隶属东区办事处,始建于元代以前,因村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而得名。整个村子地势东高西低,属于浅山丘陵地貌,古代连接中原腹地与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从村旁穿越而过。石佛村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整个村落北靠白鹿山,南临涧河、陇海铁路,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石佛村古称“轼谷”,后更名为“石佛”,民国为石窟村。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山势、背涧水,布局讲究。鸿庆寺石窟、街巷、民居、古井、古木分布其间。

石佛村颇有特色,是以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村中居民多为李姓。据《李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李氏祖上为避战乱,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轼谷”在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划入渑池县。1981年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划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古村“一街连多巷”的鱼骨状格局富有特色,是石佛村先人智慧的结晶。石佛村以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精良的建筑群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村寨文化的“活化石”。2012年元月,石佛村被河南省政府认定为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经过几年提升改造,石佛古村已渐渐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打卡地。


二、多元的文化融汇

(一)底蕴深厚的李家大院

石佛村的李家大院建筑群始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素有“初来渑池三昆弟,始去毫州五百年”之称。

1. 院落布局

石佛村古民居由李家大院的一至五号院落构成(以下通称“李家大院”)。现存的李家大院占地面积2832㎡,建筑面积2500㎡,共分两大建筑群,分别坐落于石佛村街道南北两侧。北侧建筑群为主宅,自东向西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其中一号院、二号院为石佛村李氏九代李一元所建。三号院至五号院为李一元的儿子李景阳所建。李家大院建筑群中以四号院、五号院保存最为完整,其房屋台基、构架、屋顶及门窗均保存完好。

名称

一号院

二号院

三号院

四号院

五号院

始建人

李一元(李氏第九代)

李一元(李氏第九代)

李一元长子李鸣鹤(贡生)

李一元次子李景阳(掌门)

李一元四子李鸣盛(武信骑尉)

权属人

李学功等

李小中等

李宝轩等

李随之等

李全中等

李家大院为典型的清式“硬山小式四合院”,背依白鹿山,南望涧河,建筑用料、做工十分考究。屋顶梁架大部分为成年桐木营造,墙体大部分为青砖砌筑,白灰勾缝,墀头上有手工雕刻吉祥图案。院内采用青砖铺墁,室内采用方砖或青砖十字顺铺。

李家大院五号院位于整个建筑群的最西端,依次向东排开为四至一号院落,各自形成独立封闭的空间。其中,五号院的一进院正房为二层结构,东厢3间,西厢2间,二进院则东、西厢各3间。倒座、过厅均有檐廊,檐柱柱础为青石雕刻,造型别致,刻工精良。隔扇门木做工十分精美,上部格心棂子为细木套榫组合花形,上、中、下条环板刻有“灵芝福寿图”,裙板为桐木质手工雕刻图案。厢房屋门均为双扇,窗为槛窗。与之相邻的四号院的西厢房与该院的东厢房共用一个后檐墙和一条屋脊,独具特色,体现了家族和睦的传统家风。李家大院建筑木作、木雕、瓦作、砖雕构思纯熟,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清代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生活习惯等时代脉络,为后人研究清式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 历史价值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依自然地形而建,南低北高。错落有致,院与院之间常以合用厢房的形式出现。大院大部分为二进或三进四合院,房屋以中轴线为基线,对称布置,层层递进,空间布局合理。时至今日,院落的历史格局保存较好。建筑集木作、木雕、瓦作、砖刻、石刻于一身,是豫西地区清代民居建筑工艺艺术成就卓越的主要代表,更是研究清式地方建筑风格的实物性范例。

3. 科学价值

李家大院在选址上依照中国传统风水学说布局,(缺衔接文句)西部白鹿山有一自然形成的巨大凹处,东侧突出较长,西侧稍短,风水学谓之“左青龙、右白虎”“宁叫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头望;南边是平川良田,与涧河遥遥相望,谓之“前朱雀、后玄武”“前有朱雀旺人丁,后有玄武镇明堂”。这对研究民居选址建造时的思想很具有参考价值。李家大院建筑前檐、墀头、门窗抱框大部分为青砖、白灰砂浆修筑,而山墙、后檐上身及墙里皮大部分为河卵石加滑秸泥修筑。局部为土坯,内外墙附以木梁拉结,材料的应用依据建筑部位变化丰富,建筑外形美观大方,且经过了风雨侵蚀和战争的洗礼,仍屹立不倒,体现了较高的建造技艺。建筑室内梁架为抬梁式结构,脊檩设叉手,木构件大多使用桐木。建筑虽经过历次修缮,但其原有形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同样,多种建造手法和技艺也保存了下来,在研究清代河南地方宅院建造技艺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4. 艺术价值

建筑大部分为青砖、河卵石砌筑,双坡小青瓦建筑,厢房个别为单坡,在材料选用和构件的细部设计上都体现了设计和建造者较高的艺术涵养。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细致,建筑的墀头变化丰富,上刻莲花等吉祥图案,正脊和垂脊上雕刻高浮雕莲花图案,形象逼真,线条细腻流畅,层次分明。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大量吉祥花卉图案,以示祈求富贵长寿、安康快乐、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

五号院倒座后檐隔扇门为六抹,裙板雕刻荷花,线条优美,棂条为一码三箭。门上部横陂窗套万字棂条花心,做工精细,富有艺术效果。门枕石为仿须弥座形制,上枋刻回形纹,上枭、下枭刻莲瓣,寓意富贵不断和和谐美满。李家大院院落的整体布局、建筑形制以及材料应用上变化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体现了李氏家族建造者较高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5. 社会价值

李家大院建造至今,延续了李氏子孙的脉络和家族传承。院落在使用中进行了多次修缮和维护保养,不仅很好地传承和保护了建筑,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为文物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有效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李家大院历史悠久,环境朴素,民风淳朴,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传统文化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其有效的保护修缮及合理的展示利用,融合石佛村现存的白鹿山、涧河、鸿庆寺等其他自然和文物资源,一起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体现了较高的社会价值。

李家历代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子孙多人入朝为官。李一元生前任“盐运司知事,敕赠布政司儒林郎”。其子李景阳,字心葵,号太召,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5岁。史料记载“邑庠生,记叙武信骑尉,晋封儒林郎布政司经历” “性简易,虽素处蓄厚,无骄衿气”“虽俭朴,而事涉义举无不乐为……”“施义塚,里人立石,舍桥梁,近村树碑。他礼佛(鸿庆寺)、建议奎楼、账贷亲邻,种种善行,难以枚举”。石佛村南洼坟茔现存有“敕贈”墓碑一通。自李景阳而后三代间,李家历任武信骑尉、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数人,家业累聚,有地400余顷,传有“从义马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称。至十三世以后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家业颓败,现除个别房屋土改时调整给其他村民居住之外,大部分仍由李氏后裔居用,至今已十八代。

(二)鸿庆寺石窟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中亚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石窟最先也凿建于印度,后传入新疆,经河西走廊逐渐传入山西及中原地区。到南北朝至唐代中叶,中国进入石窟开凿的鼎盛时期。鸿庆寺石窟的开凿年代史书虽无准确记载,但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对比,从窟龛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看,鸿庆寺石窟应该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不晚于北魏景明年间)。

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大德寺”,庙中因供奉着“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这三大道教圣祖而取名“三圣庙”。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则天皇帝带着孙女安乐公主前往东都洛阳时,路经此地,惊叹道:“如此仙境,真乃佛家修道之圣地。”遂下旨拨巨资,并选派得力大臣扩建寺院。工程完成后,武则天又亲临三圣庙举行庆典。为纪念这次庆典,三圣庙易名鸿庆寺,从此形成了“三圣庙”与“鸿庆寺”佛、道同奉的格局。

鸿庆寺石窟依白鹿山南北一字排开,原有6窟,现存4窟。窟内存有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及后代重修之碑。明碑中所称“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见山灵林茂,嵯峨冲天,水绕周围,白鹿衔花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谕修数龛度金鼓,诸佛像现放佛光喜度众生”。

鸿庆寺石窟位于石佛村西。石窟东临洛阳,西望长安,曾经的丝绸之路重叠在村旁的崤函古道上,石窟背依白鹿山,南临涧河水,开凿于北魏晚期,繁复的工程断断续续延续至唐,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鸿庆寺石窟也是北魏时期小型石窟的杰出代表作。专家们将鸿庆寺石窟的精华部分概括为“怜”“恋”“炼”“莲”四部曲。由于鸿庆寺位居崤函古道要驿,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因此,从北魏、唐、宋,乃至清代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一直得到官方的资助,始终在重修和扩建之中,这也是古时鸿庆寺香火永续和繁荣兴盛的原因之一。由于鸿庆寺石窟的石质本身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才会出现今天破毁严重的现状。

据义马市文物部门人员讲: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曾进驻鸿庆寺,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了窟内的造像和壁画。因此,在日本有鸿庆寺保存最精美的三号洞窟的完整图片。

历经沿革,寺院建筑已不复存在。鸿庆寺立于山脚下,院落一角,有金代大定年间的一块石碑,记录着鸿庆寺当年的庙产地界。推开寺院一扇木门,登上高高的平台,五孔石窟就排列在呈“L”形的山崖间,面东,方形,北侧崖段被现代建筑遮挡,洞窟所在的西侧山崖,大致呈南北走向。

鸿庆寺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后有续凿。

第一窟: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61米,东西长5.9米,高约5米,中有塔柱。西壁即后壁,刻有方形天幕龛和“降魔变”,后者场面宏大,雕凿细腻。北壁刻城楼和释迦太子出游图。南壁刻释迦多宝说法和“犍陟吻足”及礼佛图。东壁刻有高大的城楼,上下有菩提树和身着长衣的人群。中心柱上有佛、鹿及执伞侍者等形象。窟室较大,为最精美的代表窟。窟的外部坍塌,一堵厚厚的砖墙上,镶嵌着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的《重修白鹿山鸿庆寺古佛龛碑序》,记载着鸿庆寺的渊源。石刻被人们摩挲得油润亮泽,字迹清晰。树、石、殿宇以及人物形象,刻工精巧细腻,被雕刻者安排得疏密有致,均衡而有变化。虽然年代久远,石质大多疏松风化,有的人物形象也已经剥落,但是仍然能够依据细节,推测出各种人物的不同神态。

鸿庆寺第一窟佛教故事浮雕

第二窟:正壁刻莲瓣形尖拱龛;左壁一龛刻三坐佛,已损坏;右壁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坍塌较为严重。

第三窟;正面刻释迦坐相,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右壁有三龛,中间大龛为交足弥勒,上有飞天。第三窟与第二窟损毁程度相近,但浮雕维摩变及飞天仍保存尚好。

第四窟:窟顶刻莲花藻井并二飞天;正壁刻坐佛五尊;右壁尖拱龛内刻坐佛三尊,龛上刻五尊坐佛;左壁大龛已坏,其上尚有飞天、佛传故事等。

四个石窟南北排列,门皆向东。因石质粗糙,风化严重,有些窟门前壁塌落,窟内下半部淤埋土中。

第五、六窟尚待清理。

该石窟布局紧凑,规制严整,窟内浮雕技法娴熟,是中原地区中小型石窟的典范。其中的“降魔变”浮雕是国内发现同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规模居全国之首。北壁的“出城娱乐图”是研究中国古典建筑难得的历史资料。第二窟造像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四位菩萨及供养人,无不展示出当时匠人娴熟的雕工和丰富的想象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的杰作。

根据文献记载和造像的雕刻风格,除第四窟为唐代作品外,其余三窟均应属于北魏晚期景明年间(500-503年) 作品。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哲文等许多国家文物专家对石窟给予高度评价,赞誉其是“中州文明、华夏之光,石刻精华、文物珍宝”。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06月25日,鸿庆寺石窟作为北魏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古柏

距石佛村不远,有一株被当地村民奉为神树的古柏,又名“灵童卧怀柏”。

古柏高约7米,树径1.5米,枝下高1.4米,估测树龄约500(?)年。柏树不大,但村民对它很是崇拜。目前,该树长势良好,枝稠叶茂,生机盎然,尤其是在树干中央生有树结,极似一顽皮的灵童蜷卧于怀,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树的两主根裸露,又似一老者盘腿而坐,凝重而严肃,在古柏的两边各有一颗直径25厘米左右的小柏树,一左一右,恰似古拍的卫士。奇异的古柏,被附近百姓尊称为“柏王爷”。当地有不少百姓,每当喜得贵子时,便到树前烧香鸣炮,并在树干四周遍绕红绳,表示拜认古柏为“干妈”,祈求“柏王爷”保佑孩子一生富贵平安,长命百岁。

古柏历经沧桑而依然生机勃勃,又被当地村民赋予了美好的寄托。青翠欲滴的树冠,红线遍绕的树干,使古柏显得庄重而神奇。

附近村民主动为其松土浇水,古柏更焕发了勃勃生机。古柏和两边衍生出的几株侧柏上缠满了红线,挂满了灯笼。据村民讲,这株古柏极有灵性,常有人前来求子或祈求美好姻缘,这些红线和灯笼即是祈福仪式的一部分。义马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对古柏进行测量、登记,建立档案,修建围栏进行保护。

后记

在豫西,石佛村是厚重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如何认识古村落的时代价值,如何挖掘、保护和利用好古村落,从中寻找出发展的经验和商机,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让千年的古村落焕发出生机,并为今人服务,才是当下最为重要的课题。

石佛社区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2800亩,下辖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共有526户2104口人。  

为打造石佛社区,近年来,义马市相关部门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为目标,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和郎沟移民项目为依托,以建管用相结合为立足点,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年来,根据村庄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村里先后争取投资300万元,建设李家大院仿古门楼、青石台阶和2座仿古厕所,硬化道路1600平方米,铺设管道200余米、卵石步道150米,建成蓄水池、吃水泵房1座,建成古井广场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2盏,种植各类苗木1000余株,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保持了村庄的古色古香,提升了石佛村作为传统村落的独有特色。

鸿庆寺周边、李家大院周边、沿路沿河开展集中清理整治,对村庄进行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形成整洁有序美丽的新风貌。累计建设垃圾屋5个,购买环保车10辆,出动800余人次,清运多年积存的垃圾3000余方,粉刷外墙1000余平方米,整治河道200米,荒山绿化300亩。

  立足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和中药材种植三大支柱产业,按照突出地方特色,激发群众热情,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一是围绕鸿庆寺石窟、李家大院、千年古柏等历史传统文化做文章,积极开展修缮保护,吸引周边游客。二是依托凤凰山5000亩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加强矮化樱桃、薄皮核桃等特色种植生产管理,扩大农家餐饮、鲜果采摘、农事体验等旅游宣传力度,提升发展水平。三是依托郎沟移民开发,新建蔬菜大棚12个、养殖大棚3个,并完善配套灌溉设施,发展蔬菜、水果、土鸡等种植养殖,建设堤坝加固工程,发展水产养殖、休闲垂钓、渔家乐等产业。四是围绕1000亩丹参、300亩金银花,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搞好精细化管理,打造中药材产业基地,促进群众增收……

石佛村的昨天是古老的,石佛村的今天是宜居的,石佛村的明天将会是更加美丽的。